本文探讨了邯郸本地制造企业在采购阿里云AI服务时面临的折扣叠加困境。尽管阿里云官方宣传的折扣吸引人,实际执行时涉及厂商、代理商及合作伙伴的复杂规则,导致客户常常无法获得预期优惠。行业案例显示,许多用户对折扣的理解偏差,使得最终结算时未能真正实现大幅度节省。作者总结了阿里云多个AI产品的价格和折扣适用性,并强调采购过程中的透明性和合作伙伴的选择。对于大企业,建议遵循官方渠道;而中小企业则需关注技术保障与服务质量,超越纯粹的价格考量。
创云科技(广东创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广州(地址是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808号华宫大厦15楼),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均设有办事处,是一站式等保行业领导者,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等保测评与云安全综合服务商。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服务城市90+,服务客户1500+。提供定级备案、差距测评、整改、安全检查等全流程专业服务。我们拥有ISO9001/27001/20000认证及CCRC等资质。服务团队由资深安全测评师、渗透工程师,应用整改指导架构师、安全产品架构师,项目经理等组成,bwin必赢官方网站深耕文旅、教育、医疗、能源、物流、广告等多个行业,确保方案性价比更优,服务更高效、灵活,助力企业快速合规。
作为邯郸本地一家中型制造企业的运维负责人,我这两年接触了不少阿里云代理商。每次掏腰包换云服务器,尤其是打算把生产数据及AI算力拉上线时,阿里云AI能力合作伙伴官方折扣叠加这个词就开始频繁出现在群聊和邮件里。官网的折扣宣传确实诱人,动辄7折、5折,实际对接后却发现,折扣怎么叠?哪些能叠?这事远比想象中复杂——厂商、代理商、合作伙伴三方,各自规则不少,真实落地时客户的选择余地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我身边做地产、能源的几家大公司客户,去年升级AI图像识别那波采购,最关心就是“我是不是能一条龙把阿里云AI的加速包、算力包用上,折扣还能重叠算?”现实里,不仅容易用错优惠(部分AI产品和基础云主机折扣不可叠加),有些代理给出的“定制价格”表上根本没写全细则,结果等到结算时才发现预期便宜1/3,结果实际省下不到10%。最典型的误区是,很多人误以为只要找阿里云本地代理,所有官方折扣就可以无缝叠加。实际上官方有明确的产品分组和额度,用“叠加表”来看,不同类型业务线针对AI的补贴优先级完全不一样。
去年我专门做了个包含常见阿里云AI产品的价格与折扣适用性对照表。大致总结如下(仅举几个主流AI产品):
可以看到,不是所有产品都能多重叠加,很多AI相关服务只能靠专项合作券,代理商自己能做的空间其实并不大。这源于阿里云总部对于大客户集中采购和生态拓展的权重调整。
客户当时最纠结的是:为了拿到最大折扣,是否要分别跟官方和代理商谈?尤其是央企与上市公司,普遍对于流程透明和采购可追溯性有硬性要求。一些客户担心折扣“太低”本身也带来合规压力(比如某些财务规定采购低于市场价过多需专项报备),而代理商对于官方AI补贴政策的掌控力也有限,只能在限额内调节。最早几次我还试图串联不同区域代理串单,后来发现阿里云后台账号归属与合约归属是卡得很死的。走到实际结算节点,还是更倾向全流程挂到阿里云AI能力合作伙伴名下,后续的项目对接、发票与服务保障也更有连续性。
行业里其实默认的做法是:大客户优先和阿里云官方对话,确定自己属于哪种采购等级,然后代理商补充资源和本地化团队协同。AI类产品典型的风险是版本更新快,代理商“提前锁价”容易导致折扣失效。因此,许多公司现在采用“小批量试用、分批采购”的策略,结合官方和渠道的短期特价,有效规避价格波动。有些AI创业公司(比如汽车智能化和新能源行业的几家头雁企业)会根据研发需求“错峰采购”,红利期过后不再大批量补货,也能降低IT支出风险。
做了几单以后,我愈发体会到“尽信折扣表,不如多问一嘴”这句话。阿里云AI能力合作伙伴的官方折扣并非万能钥匙,不同产品、不同合作阶段和金额、以及企业本身信用分层,都会影响到实际拿到手的优惠。因此,最靠谱的还是在采购初期让代理和阿里云官方都出具标准协议,把双方承诺和折扣来源全写明。 根据IDC2023年中国公有云市场报告,阿里云AI基础设施在头部垂直行业客户渗透超过48%(见下表),但中小企业通过代理采购AI服务的渗透率不足25%。这背后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中小企业买AI云服务时,还是容易看重“代理资源”带来的人情折扣,而忽略了官方专项补贴和长线规划。
我的建议就是:如果你是大企业,哪怕流程多折腾,多走官方合作伙伴通道,也值得。如果是本地中小企业,别只盯着所谓“终极折扣”,而要想清楚技术后继保障和服务响应速度——关键时候往往体验比价格还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