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挑战的背景下,人工智能(AI)与能源产业正日益形成一种崭新的伙伴关系。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电力2024》报告,到2026年,来自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加密货币行业的电力消耗可能会激增一倍,全球数据中心的总电力消耗预计将突破1000太瓦时(1万亿千瓦时),这一数据几乎相当于整个日本的用电量,占社会用电的超3%。更为基础的是,预计到2030年,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电力消耗将达到社会总用电量的5%左右。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在持续推动人工智能(AI)进步的同时,实现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呢?近日,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共同组织了一场“人工智能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讨论会,bwin必赢官网入口来自可持续发展研究机构、高校与企业的专家们齐聚一堂,深入探讨这一重要议题。
参与者普遍认为,推动人工智能节能降碳的同时,更需积极借助AI技术来赋能能源转型,进而实现能源发展的清洁化和低碳化,从而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共生关系。
伴随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劲浪潮,气候传播的方式和理念也经历了根本性的转变。沈晓宁,汲川传播的联合创始人,长期从事气候传播研究,她指出,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气候传播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普及和价值的表达,而是能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进行细分化,制定精准的传播方案。与此同时,AI能够迅速搜集和分析舆情,规范传播工作流程,以提升气候传播的效果与效率。
在这次讨论会上,中央财经大学数字财经研究中心的主任陈波分享了他们团队如何将AI应用于实际业务中。他强调,随着数字工具的普及,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生产关系也随之重塑。未来的职场中,掌握多种智能工具的能力将成为生存的关键。
AI给他的团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益处,能够汇聚全球各地的新成果和观点,而这样的智能支持往往超越了个体的能力。要在未来的数字时代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深刻理解行业,更要熟练应用大模型与编程知识。
多年来,由于AI对算力的巨大需求使得人们意识到“算力的尽头是电力”,然而在不断的技术迭代中,AI越来越成为推动能源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得力助手。
例如,北京数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苗韧分享了他们团队如何将AI应用于能碳管理系统,帮助企业提高能效与降低碳排放。他们早在2021年便开始依靠智能模型解决政府部门面临的能碳管理难题,并开发出面向工业园区的能碳管理系统。
经过几年的技术进展,今天的能碳管理系统已由政府推广逐渐转向企业自发投资建设,成为新建项目的标配。这不仅是理念的提升,也是市场需求的外驱动,同时也是科技水平的进步,最终形成了能够将绿色低碳转变为企业经济效益与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闭环。
苗韧进一步介绍,他们的团队与各行业和协会合作,按照主管部门的指导,建立分行业、分产品的能标库和因子库,结合企业的建厂时间、技术路线,借助AI模型生成定制化的节能减碳解决方案。
依据传统逻辑,数据中心的减碳策略通常是提高IT设备的能源效率,降低其他能源的消耗。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数据中心总能耗与IT设备能耗之比)是评估数据中心能效的重要指标,值越接近1,能效水平越高。
然而,数据中心消耗能源的主要原因在于设备降温,通常依靠风冷和液冷等技术来实现。腾讯IDC的首席能源电力专家牛凯表示,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技术,构建三维数字孪生模型,可以精确模拟机房的温度场与气流动态特征,利用AI算法调优制冷系统的联动性,不仅提升了制冷效率,也在降低PUE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AI能从全局上实现算力的智能调度,将可中断业务调度至能源更加绿色的西北地区,有效提升算力的绿色供给水平。
那么,作为最终使用者的我们,又该如何减小个人的碳足迹呢?苗韧提出了两个切入点:一方面,个人在家用电、出行和使用数字产品上所造成的碳排放,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我们需主动关注各类软件和云服务产品的能耗,推动厂商向低碳方向转型;另一方面,对于有智能算力及存储需求的企业,则应统筹规划数据规模、响应速度和数据来源,在保障数据有效性的同时,简化数据体系的复杂程度,加强从数据到算力的全面管理,确保隐私与安全。
除了微观层面的算力减碳,中国也在顶层设计层面加速推进“东数西算”大格局,促进算力的绿色化发展。自2022年2月起,多个部门联合启动了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涵盖京津冀、长三角等八个区域,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截至2024年6月,投资已逾435亿元,带动整体投资超过2000亿元。这一举措,旨在为我国的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算力减碳正在稳步推进,而这一切将为我们的未来打开更加广阔的视野。通过绿色技术与AI的协同作用,我们正走向一个更环保、更高效的低碳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