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系统框架是一种指导Agent业务或应用落地的系统性、工程化方法,但其实际执行效果受限于技术成熟度、业务逻辑复杂性及运行环境等多重因素。在启动Agent系统建设之前,企业应系统梳理业务诉求,全面评估系统建设及长期运营对战略目标、资源投入及组织能力的影响,确保建设路径与企业发展方向相契合。
厘清系统建设与运营如何对齐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推动AI Agent系统成功落地的前提。安全牛建议:企业在AI Agent系统建设中从业务需求、系统建设和长期运营三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
当前,大多数企业在组织管理、业务流程及数据规范方面尚未实现标准化、模块化的能力沉淀。由于各企业的运营逻辑和业务模型存在显著差异,通用型Agent很难“即插即用”。以知识管理、客服助理、财务审计等场景为例,不同企业对任务边界、响应逻辑、合规标准的定义往往各异,难以用一个统一的Agent模板进行封装与复用。因此,bwin必赢官方授权平台企业在Agent应用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场景定制、模型微调与上下游系统适配。
不同于传统的信息系统,AI Agent应用系统具备较高AI原生特性,包括:对大模型与大数据训练的高度依赖、对弹性计算资源的强依赖、对可解释性与行为约束机制的要求,以及人机协同式交互方式等方面。这些特点决定了AI Agent系统在开发、部署与运维过程中,与传统 Web 或业务服务系统存在本质差异。企业在系统开发与应用构建阶段,必须引入与AI Agent架构相适配的技术栈、资源配置和运维策略,以确保系统的可持续性与业务适配性。
从生态环境看,AI Agent原生企业还处于AI原生与云原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云计算服务的逐渐成熟,业务云原生化、企业向云原生转型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而云原生技术栈中的容器化、微服务架构、弹性资源调度、高运维保障机制也天然契合Agent应用对弹性、高动态负载、高运维保障的需求。随着AI原生与云原生的进一步融合,云原生DevOps工具链也能够有效支撑AI Agent应用的持续集成、敏捷迭代与多环境部署需求,显著提升企业对AI Agent系统的交付效率与运维可控性。
因此,在企业推动新系统(如 AI Agent系统、AI平台或云原生架构)落地的过程中,技术建设往往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更关键的是,企业还必须从业务战略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系统在长期运营中的可持续性、业务协同机制的适配性,以及对组织能力、人员结构、治理流程的影响。特别是在快速迭代和复杂联动的业务环境下,企业不仅要关注系统本身的性能与稳定性,还需确保其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相匹配,避免出现“技术孤岛”或“短期上线、长期失效”的风险。
基于云原生和AI原生的理解,安全牛认为:未来,AI Agent应用系统仍会遵循DevOps敏捷开发的原则。但在向AI Agent原生转型过程中,应优先从开发工具链、运行环境上向Agent原生对齐;技术架构上,开发和运行解耦仍然会是一个最佳的实现方式。
开发和运营解耦是实现AI Agent应用系统高效、灵活运行的关键。这种架构借鉴了数通领域数据面与控制面的分离设计的成熟模型,两者既独立运行又紧密协同,共同支撑AI Agent原生系统的智能化运作。优势包括:
开发管理在数据领域称为控制面,负责Agent应用开发和运维管理,包括开发、构建、部署、监控、管理、优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由于业务模式的非标准化,Agent的开发和运维管理通常会由企业自己负责。
大模型技术架构和数据驱动是Agent应用与传统业务软件的两个核心区别,这也决定其开发和运维环境与传统业务软件有很大区别:
Agent应用的性能提升依赖海量数据的持续输入与优化,开发过程中需频繁进行数据标注、清洗和训练,运行时则要实时处理用户交互数据,用于模型的在线学习或反馈优化;
由于大模型技术架构的复杂性,低代码开发已经成为AI原生、云原生的主流开发模式,这也决定Agent应用从开发到运行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都可能要被绑定到同一个开发平台上。
可见,在AI Agent原生应用系统中,开发平台不仅是工具集合,更是连接技术架构、业务逻辑与运行生态的核心枢纽。其重要性体现在对Agent全生命周期的支撑、技术栈的整合能力,以及对业务落地效率的提升。Agent原生环境下,开发平台不再是传统IDE的简单升级,而是融合模型工程、数据科学、云原生架构的复合型开发平台。
同时,Agent开发环境的技术锁定效应与生态协同价值,也正成为企业构建市场护城河的关键支点。行业布道者为在AI原生市场中占据优势竞争地位,开始加速推出自己的Agent开发与运维管理平台产品,以抢占行业市场制高点。
业务管理 在数通领域也称为数据面,负责AI Agent应用运行、业务运行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为企业提供面向用户、面向服务的Agent业务运行环境。业务面包括:基础大模型及基础设施、Agent应用运行环境,及业务运营环境三大基本模块。其中,基础大模型及基础设施为提供算法和算力支撑,应用运行环境提供Agent部署和协同管理,业务运行环境为Agent提供业务请求、交互流量的分发和管理。
随着系统运营和安全运营服务的标准化,业务面的管理通常会托管到第三方,或由企业专业的运维团队负责。
由于AI Agent应用运行对大模型、弹性资源、算力、海量数据及知识库的依赖,多数企业在大模型或AI原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时,会选择向云原生靠拢。可以预测未来,云原生将成为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Agent原生平台的重要载体。对于依赖公有云的租户而言,Agent原生应用开发和运维则可能分别由企业和运营商承担。
随着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推出,国内主流服务器厂商、云服务商都开始积极推出大模型落地方案和基础设施。整体来看,目前,企业拥有大模型能力的方式可以分为:本地私有化部署、公有云部署、MaaS(模型即服务)三种。对Agent应用而言,由于开发与运行之间的解耦,AI Agent运行环境与企业基础模型的建设并没有强绑定关系。企业开发好的Agent应用,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选择部署到本地数据中心、生产环境或第三方托管平台。
根据企业对Agent应用基础设施管理权限的差异,安全牛将Agent应用部署方式分为:私有化部署、公有云托管、混合部署三种。企业在推动Agent原生应用落地时,需要结合自身Agent业务规模、预算、安全需求和运营能力,制定更适合的部署策略。
私有化部署指将AI Agent所依赖的大模型、中间件、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完全部署在企业自己的本地数据中心、终端设备(如 服务器、PC、IoT设备等)或私有云环境中。
核心特征包括:系统本地运行、数据本地存储、权限本地管控,从而实现对终端行为监控、安全防护、系统管理等功能的全面自主掌控。
适用场景:适用于自有数据中心资源,对数据安全要求极高,需深度定制型业务,强合规性行业或有足够的预算且已具备成熟IT团队的大型企业。如,金融、政府、军工、能源、大型制造、医疗卫生。而中小微企业、业务快速变化需频繁扩容、对技术迭代敏感度高的场景,可优先评估公有云或混合云的部署方案。
这种方式在数据控制、安全、合规方面有天然优势,但也带来部署、运维与成本方面的挑战。
数据安全性高:平台部署在本地服务器或私有云,数据本地存储,不会送到外部云端服务;
投入成本高:要具备自己的大模型运行环境,企业初期会面临投入成本高昂、技术门槛与运维复杂度;
持续运维压力大:系统维护、安全加固、故障处理、Agent版本管理等均需企业自行承担,须具备专门的IT运维与安全技术人员;
跨地域/异地终端接入困难:远程办公、海外终端接入需额外配置VPN、专线或NAT 穿透机制。
公有云托管指将Agent部署在由第三方云服务提供商(如 OpenAI、AWS、Azure、阿里云等)提供的公有云平台上,由云厂商负责底层算力、模型服务、系统运维和安全管理,用户专注于构建和调用Agent逻辑与应用。
适用场景:适用于快速验证Agent MVP或原型,中小企业轻量AI应用,教育、客服、内容生成等通用场景,以及拥有大量Agent需要运行时,对算力和流量资源的消耗都较高,面向C端用户访问的业务。
代表性方案:华为云推出的AI原生应用平台CAE、蚂蚁集团的SOFAStack、九章云极推出全新AI智算云平台,以及创新企业星汉未来的InfraPilot等。
快速部署上线:支持自动化部署、CI/CD集成、镜像化部署,几分钟到几小时即可部署完整环境;
安全能力共享:云厂商通常具备行业领先的安全防护能力,企业可以快速使用这些服务,而无需自行构建安全体系,并且还具备高可用与容灾能力 。
数据安全隐患:数据存储在第三方平台,存在数据泄露或被访问的风险;数据跨境存储可能触发法律问题;
实时性不能保障:虽然资源弹性,但网络延迟、共享资源等问题不如本地部署稳定可控;
依赖云厂商生态:应用可能被深度绑定到特定云平台,迁移成本高、存在平台锁定风险;
定制化受限:受限于云平台提供的API、权限模型、安全策略等,一些深度定制、安全隔离级别无法灵活实现。
混合部署指企业在部署Agent应用时,同时使用私有化平台与云端平台,通过网络策略、类型或功能划分,将部分应用托管在云端,部分应用部署在本地平台,以实现数据安全与业务弹性之间的平衡。如 敏感业务留在本地,其他通用业务放云,生产环境私有化部署,测试环境使用云服务等。
核心特征:结合了私有化部署与云化部署的优点,具备灵活划分、统一管理及高可用性等特点,兼顾安全性与灵活性,是近年来在复杂业务场景中越来越常见的一种部署策略。
适用场景:适用于业务需要分级管理、跨域组织及总部-多分支的大型企业。如,大型集团企业、金融/政务系统、海外业务等。
金融/政务系统:核心业务接入本地系统,互联网接入云端,确保合规的同时保证灵活性。
兼顾数据安全与业务灵活性:如核心终端/数据走本地私有平台,敏感数据留在本地;低风险终端/外部终端走云端平台,实现快速上线、低成本接入;
弹性扩展能力强:云端平台可应对业务高峰、临时项目、远程办公等场景,避免本地资源扩容周期长的问题;
适配多种终端网络环境:不再受限于统一网络架构,提升覆盖范围和系统适用性;
灾备与业务连续性能力增强:本地平台故障时,可临时切换至云端支撑核心功能;
部署架构复杂:涉及双平台、双网络、双通信链路,策略统一、版本管理、Agent切换等都更为复杂;
数据一致性与同步难度大:终端行为数据分散在云端与本地,统计、分析、追溯较困难;
安全策略精细化要求高:需明确哪些终端走私有化、哪些走云端,防止“越界上报”或敏感数据意外出网。bwin必赢官方授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