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谷歌Meta微软发布最新财报AI内循环成新一轮引擎

  

深度丨谷歌Meta微软发布最新财报AI内循环成新一轮引擎(图1)

  云业务增速创下新高,全球科技行业正在见证一场由AI驱动的变革。透过这些数字,AI概念已从[烧钱黑洞]蜕变为[盈利引擎],一种全新的[AI内循环]增长逻辑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三家巨头在营收规模上持续突破。谷歌母公司Alphabet以964.3亿美元营收领跑,同比增长14%,创下近三个季度以来的增速高点;

  微软营收764.4亿美元,同比增长18%,刷新2024年以来的最快增速;

  Meta表现最为抢眼,营收475.2亿美元同比增长22%,增速创下近四个季度新高。

  利润端的增长更为迅猛。谷歌净利润281.9亿美元,同比增长19%;微软净利润272.3亿美元,同比增长24%;

  Meta净利润183.4亿美元,同比激增36%,营业利润率攀升至43%。

  广告业务仍是Meta和谷歌的[压舱石]。Meta广告收入465.6亿美元,占总营收的98%,同比增长21%。

  谷歌的广告业务同样受益于AI优化,其搜索广告收入542亿美元(+12%),YouTube广告98亿美元(+13%)。bwin必赢官方授权平台

  AIOverviews和AIMode等新功能推动美国及印度用户超1亿/月,大幅提升了广告点击率和转化率。

  云服务成为增长新引擎。微软智能云业务收入298.8亿美元,同比增长26%,其中Azure云服务增速高达39%,创2022年末以来新高。

  更值得关注的是,微软AI相关业务年化收入已达130亿美元,同比暴增175%。

  谷歌云收入136亿美元,同比增长32%,订单积压量达1060亿美元,大型AI合同占比显著提升。

  微软二季度资本开支242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全年计划投入800亿美元建设AI智算中心,下一季度资本开支预计超300亿美元;

  谷歌将全年资本开支从750亿美元上调至850亿美元,二季度单季资本开支224亿美元,同比激增70%;

  Meta将资本开支区间提升至660-720亿美元,计划未来投资数千亿美元建设超大规模数据中心,2026年资本开支预计超1000亿美元。

  这些投入并非盲目扩张。微软Azure因AI服务需求旺盛已出现容量限制,正加速扩展数据中心和电力供给;

  Meta则直言[基建和人才是首要优先事项],为AI算力不惜出售20亿美元非核心资产。

  传统互联网时代,科技巨头的增长逻辑是[资本开支吸引用户-向零售业售卖广告-再投资扩大用户规模]的循环。

  但现在,一种更高效的[AI内循环]正在形成:AI应用拉动广告与云收入增长,资本支出反哺算力基础设施,进一步支撑更多AI应用落地,形成正向反馈机制。

  ①AI应用广告收入算力投资的闭环:Meta推出的AI广告工具已吸引近200万广告商使用,直接推动日活用户达34.8亿,Facebook和Instagram用户使用时间分别增加5%和6%。

  广告收入的增长反过来支撑AI基础设施投入,形成[广告效果提升-收入增长-算力加码]的良性循环。

  谷歌则通过AI优化核心搜索业务。Gemini大模型月活用户达4.5亿,6月每月处理的Tokens从5月的480万亿翻倍至980万亿,较去年同期飙涨100倍。

  AIMaxinSearch工具显著提高广告转化率,让搜索广告这一[现金牛]业务焕发新活力。

  ②云服务与AI模型的共生关系:微软Azure的爆发印证了云与AI的深度绑定。bwin必赢官方授权平台

  企业客户无需从零搭建AI基础设施,可通过Azure平台以API调用方式安全使用GPT系列模型,极大降低了应用AI的门槛。

  目前,微软Copilot系列产品月活用户已达1亿,M365Copilot的普及还提高了Office商业云产品的每用户收入,形成[模型服务-云资源消耗-收入增长]的循环。

  谷歌云则通过出租自研TPU芯片资源给OpenAI等企业,既降低客户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又扩大基础设施利用率。

  ③用户数据与技术迭代的飞轮效应:用户规模与数据积累是AI内循环的关键燃料。

  Meta拥有34.8亿日活用户,每天产生海量与社交关系、兴趣爱好相关的内容,为AI广告模型提供了优质训练数据。

  用户越多,数据越丰富,AI推荐精度越高;而更精准的内容和广告又能吸引更多用户,形成[用户增长-数据积累-模型优化]的飞轮。

  谷歌同样受益于数据优势。其搜索、地图、邮箱等产品覆盖全球数十亿用户,AI概览工具月活超20亿,用户交互数据持续反哺模型迭代,让AI功能的实用性和用户粘性不断提升。

  AI内循环的运转,离不开算力基础设施的支撑。当前,科技巨头的算力竞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这场较量不仅关乎当下的市场份额,更决定着未来十年的行业线%。

  这些投入主要流向三大领域:AI服务器采购、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网络设备升级。

  集群,计划2026年将AI训练算力提升一个数量级。在芯片架构上,巨头们走出了差异化路线。微软与

  深度合作,定制AzureMaiaAI芯片;谷歌坚持自研TPU路线e芯片支撑起AIMode的低延迟响应;

  散热和能源技术也成为竞争焦点。液冷已成为AI数据中心标配,微软Azure单柜功率达兆瓦级,采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降低能耗损失;

  谷歌数据中心通过先进的冷却系统,将能源利用效率(PUE)控制在1.1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当美国巨头通过AI内循环实现盈利爆发时,中美AI市场的发展路径呈现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技术差距,更多源于商业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不同。

  企业客户对AI工具的付费意愿强烈,微软Copilot在全球90%的《财富》100强企业中普及;

  C端用户也愿意为优质AI服务买单,AI教育产品单月定价可达200美元,AI伴侣应用付费率超40%。

  中国市场则呈现[场景落地优先]的特点。AI更多赋能实体经济,如外卖配送算法优化效率、短视频推荐提升用户粘性、智能驾驶推动汽车产业升级。

  但2B企业服务市场规模仅为美国的1/10,企业付费意愿相对较低,导致AI商业化周期更长。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中国AI应用需[回到物理世界赚实在钱],在硬件、供应链等领域寻找突破口。

  当微软、Meta、谷歌用财报证明AI已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时,科技产业的价值排序正在重构。

  算力基础设施成为新的[石油开采权],AI模型成为[炼油技术],而应用场景则是[成品油市场]。

  在这场重构中的上游企业液冷技术供应商、高压直流输电设备商、光模块厂商等已享受AI基建红利。

  像独立AI公司的后来者需依附巨头云平台生存,OpenAI依赖微软Azure、Anthropic依赖谷歌云的模式可能成为常态。

  当美国巨头通过[AI内循环]形成增长闭环时,中国企业或许需要探索适合本土市场的路径。

  不是简单复制美国模式,而是在制造业升级、智慧城市等实体经济场景中找到AI的价值锚点。

  不再依赖单一业务扩张,而是通过[应用-收入-基建-技术]的正向反馈实现持续增长。

  这场变革中,拥有庞大用户基础、数据资产和算力储备的巨头将持续领跑,而算力基础设施、AI芯片、云服务等产业链环节也将同步受益。

  全球风口:《微软破4万亿,Meta暴涨12%,背后的关键居然是用户和数据》

  方伟看十年:《谷歌、微软、Meta的财报一个比一个炸裂,为什么咱这边短期只能卷外卖?》

  锦缎研究院:《看完谷歌Meta最新财报,终于理解它们为啥砸锅卖铁干AI了》

  英伟达深夜发文否认“后门”?我们连线了前英伟达工程师,他说了3句大实线年AI大爆发形势下中国PCB企业竞争力盘点

  iOS18.6 RC 来了!最后一次“稳准狠”升级,为 iOS 26 做足铺垫!

  格创东智新一代N2 Purge Stocker助力半导体高洁净度存储,打造国产存储生命线芯片对华解禁,是利好还是新陷阱?我们和NVIDIA前专家聊了2小时,答案全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