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证券:海外AI投入加大国产基础软硬加速发展

  

中原证券:海外AI投入加大国产基础软硬加速发展(图1)

  8月发布的GPT-5性能虽然有较大提升,价格也下降,但是并不是期待中有“代差”的产品,总体领先竞争对手,但是评分差距有限。7月阿里开源了升级版模型Qwen3-235B-A22B-Thinking-2507,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开源模型,整体实力居全球大模型第一梯队。2025年7月大模型相关中标项目数量为574个,中标项目披露的金额约为13.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2%和540%。Q2财报来看,AI在广告、云业务等方向上给科技大商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随着模型能力提升面临发展瓶颈,我们预计后续大厂更多注意力聚焦在AI应用落地和算力成本控制方面。

  (2)国产化:2025年1-6月基础软件增长13.8%,增速连续4个月呈现回升趋势,高于软件行业整体增速1.9 PCT,下半年或将继续受益于“十四五”收官之年的需求释放,增速有进一步加快的可能性。H20解禁后,仍面临了较多政策不确定性,于此同时,国产AI芯片厂商2025上半年整体呈现出加速发展趋势,CANN的开源有助于加快国产的生态建设。

  (3)算力:2025Q2,美国6大科技厂商(亚马逊、微软、谷歌、脸书、甲骨文、苹果)的资本开支再创新高,总计达到999.73亿美元,同比增长77%,增速再创新高,同时海外大型科技厂商的资本开支计划呈现上调趋势。在AI业务的带动下,Q2全球云巨头都呈现了业务加速趋势,云基础设施业务预计2026财年营收增长超过70%,即将借力AI成为全球第四大云基础设施服务厂商。

  给予行业强于大市的投资评级。在AI助力广告、云等业务发展的同时,海外AI投入加大趋势明显。随着头部大模型性能提升面临瓶颈,后续大厂有望投入更多关注度在AI应用和算力成本控制方面,液冷落地有望加快。在国际局势的不确定下,国产软硬件成为了更优的选项。继续看好行业的市场表现,建议积极关注EDA企业华大九天(301269),有大规模智算中心交付计划的润泽科技(300442),国产算力下布局的大模型厂商科大讯飞(002230)。

  2025年1-6月软件产业增速持续上升。根据工信部数据,2025年1-6月软件业务收入7.06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较1-5月回升了0.7 PCT。

  利润方面,2025年1-6月软件行业利润总额增速连续两个月放缓。2025年1-6月软件业务利润总额8581亿元,同比增长12.0%,较1-5月下降了0.8 PCT,高于收入增速0.1 PCT。

  2025年1-6月软件出口金额增速呈现回升趋势。2025年1-6月软件业务出口金额283亿美元,同比增长5.3%,为2022年1-9月以来的最高值,较2024年增长1.8 PCT,软件行业出口金额约占行业收入的2.9%。

  1.2. 2025年1-6月高景气赛道为IC设计、基础软件、云+大数据服务

  IC设计:作为2025年1-6月的软件行业景气度最高的子行业,同比增长18.8%,较2024年上升了2.4 PCT,较上年同期增长3.7 PCT,高于软件行业整体增速6.9 PCT。

  云服务和服务:2025年1-6月同比增长12.1%,较2024年增长了2.2 PCT,高于软件行业整体增速0.2 PCT,或受到了AI应用的带动作用,呈现增长加快趋势。

  基础软件:2025年1-6月同比增长13.8%,较1-5月增长3.8 PCT,明显加快,连续4个月呈现回升趋势,高于软件行业整体增速1.9 PCT,我们认为基础软件下半年将继续受益于“十四五”收官之年的需求释放,增速有进一步加快的可能性。

  工业软件产品:2025年1-6月同比增长8.8%,较上年同期下滑了0.2 PCT,景气度偏弱。

  信息安全:2025年1-6月同比增长8.2%,较2024年回升3.1 PCT,景气度2024年见底后略有回升。

  嵌入式系统软件:2025年1-6月同比增长8.5%,较2024年下降3.3 PCT,处于相对平稳的增速水平。

  软件业务中,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2025年1-6月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增速12.9%,高于软件业务整体增速1.0 PCT,占比软件业务整体收入比重进一步提升到了68.5%,较2024年提升了1.2 PCT。

  2025年8月6日,OpenAI开源了GPT-oss-120b和GPT-oss-20b两款模型,是两款轻量型模型,其核心产品仍然聚焦在闭源模型端。

  2025年8月8日,OpenAI的GPT-5正式发布。原本OpenAI在开发一款内部代号为“Orion”的模型,将作为GPT-5发布,但Orion未能实现预期性能,最终在2025年2月作为GPT-4.5发布,同时由于成本过高,其API服务在2025年7月下线性能虽然有较大提升,价格也下降,但是并不是期待中有“代差”的产品,整体性能不及预期。

  (1)数学能力:GPT-5 Pro在推理模式和调用工具的情况下,在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2025上拿下了满分成绩,而O3同样在调用工具的基础上可以获得98.4的成绩,对比来看此前Grok-4 Heavy在该项目中同样取得了100的成绩,表面该指标在区分头部模型能力方面已经逐步失效,同时两者在AIME 2025中处于同一水平级别。

  (3)在多模态理解(图像、视频、图标)方面:GPT-5在MMMU中得分84.2%,与o3的82.9%的成绩差距不大。

  (5)推理与百科知识方面:GPT-5 pro在不使用工具时,GPQA得分88.4%,创造了新的SOTA,但优势并不明显,较o3 83.3%的得分提升也有限。

  (1)GPT-5的幻觉可能性显著降低。GPT-5(非思考模式)较GPT-4o降低约45%至11.6%,GPT-5(思考模式)对比o3的错误性降低80%至4.8%。

  (2)需要更少的思考时间。GPT5(思考模式)在视觉推理、智能体编程、GPQA场景中,较o3性能表现更优,同时输出的token量减少50-80%。

  从目前主流模型调用价格上来看,R1和Kimi-K2位于同一价位水平,仍然是行业最低的,输入价格0.55美元/百万tokens,输出价格2.19美元/百万tokens;GPT-5与Gemini 2.5 Pro的调用价格相同,输入输出价格分别较R1提升了127%和357%;Grok 3输入输出价格分别较R1提升了445%和585%,Grok 4未开发API调用;Claude Opus4价格最高,输入输出价格分别较R1提升了2627%和3325%。

  根据4月太平洋网相关新闻,DeepSeek计划于5月发布下一代AI模型DeepSeek-R2。R2总参数达到1.2万亿,基于华为昇腾910B进行训练,在FP16精度下达到512PFLOPS计算力,芯片使用效率高达82%,相当于A100的91%。在推理方面,R2速度达到320 tokens每秒,对于复杂逻辑推理任务上的准确率提升了83%。

  在7月的ACL 2025颁奖礼上,DeepSeek梁文锋参与撰写的论文《Native Sparse Attention: Hardware-Aligned and Natively Trainable Sparse Attention》获得了最佳论文奖(今年总计选出4篇最佳论文)。该论文发布于2025年2月,提出了新的注意力机制NSA,通过算法和硬件的协同优化,把长文本处理速度提升了11倍,并实现了与传统的全注意力模型相当或更优的性能。颁奖礼上,文章作者表示该技术可以把模型上下文拓展到百万tokens,并将应用到下一个前沿模型中。

  应用了DeepSeek-V3的架构的Kimi-K2,在7月11日发布后,成功位列开源大模型第一,再次证明了DeepSeek架构的先进性。

  后续重点关注DeepSeek在R2和模型多模态能力构建方面的进展。考虑到DeepSeek目前没有融资需求,其模型和研究成果的释放节奏可控性更高,不受市场预期影响和束缚。

  在Llama 4遇挫和多名核心员工离职以后,Meta在近期成立新部门“超级智能实验室”,并重点围绕高级推理、多模态系统、大语言模型基础设施、AI智能体等重点方向开启了AI人才争夺战。6月26 日,Meta 证实从OpenAI苏黎世研发中心挖走拜耶、科列斯尼科夫、翟晓华三位核心研究员,薪酬达到“亿元美金级”。

  于此同时,科技企业裁员趋势明显。2025年和谷歌都已经进行了3次裁员,裁员人数约1.6万,Meta也在年初提出裁员5%。一方面,企业在AI等技术的加持下,企业编程效率提升,对普通员工需求减少,另一方面,经济景气度偏弱和科技发展加快的背景下,企业有更强烈的业务调整和成本控制的需求,资源不断向AI等领域聚集。

  根据智能超参数统计的数据,2025年7月大模型相关中标项目数量为574个,中标项目披露的金额约为13.35亿元,中标项目数量和中标金额同比分别增长422%和540%。

  从项目类型来看,不同于Q1算力项目中标金额占65%的比例,7月算力项目占比降低到了50%,仍然是建设主力。同时,应用型项目从Q1的25%提升到了39%,表明大模型的应用落地已经在加快过程中。

  2025年7月,大模型在教科、政务、通信、能源领域都有较多的订单,政务行业订单金额依然领先于其他行业,但是占比从Q1的58%下降到了26%,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从大模型厂商中标情况来看,Q2在中标数量和金额方面都全面超过百度,位列行业第一,火山引擎和阿里中标项目金额(已披露)都超过2亿。

  腾讯:直接向用户收费的方式在中国较难执行,腾讯将AI用于为公司其他业务增长提供动能,未来腾讯还将在模型、多模态能力、代码、智能体等AI投入方向发力。

  (1)游戏:利用AI工具提升成熟的内容生成速度和规模,提升通过提供更加逼真的非玩家角色提升体验,AI还提升了游戏营销的精准度。

  (2)广告:基于AI的广告素材创作、智能推荐和效果分析,实现了AI技术赋能。

  (4)AI应用:元宝,AI增强搜索,腾讯会议的纪要总结,腾讯文档的写作助手等。元宝已经可以接入并深度解读视频号内容。

  字节:截至2025年5月底,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s调用量已达到16.4万亿,较发布时增长超137倍,较2025年3月底增长了3.7万亿。

  Meta:Meta在7月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AI技术显著提升了广告系统效率,从而使得 Instagram广告转化率提升约5%,FaceBook提升约3%。生成式AI广告创意工具对于小广告主尤为重要,也贡献了一定比例的广告收入。Meta AI的约活跃用户超10亿。

  微软:AI带来了云业务Azure的AI增长,同时AI应用Copilot表现超预期。AI功能月活跃用户已超过8亿,Copilot应用商业和消费用户月活跃用户突破1亿。

  谷歌:得益于AI技术的广泛应用,谷歌在搜索、云服务和AI功能上均实现显著增长,月处理Token数量飙升至980万亿,AI概览功能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月活跃用户突破20亿。

  OpenAI:2025年7月OpenAI周活跃用户数达到7亿,高于3月的5亿,同时实现同比超4倍的增长。

  1.4. 国产化:鸿蒙、CloudMatrix384超节点双重突破,EDA禁令加速国产进程

  2025年1-5月,我国集成电路在进口依赖度比例和出口在总产量中占比分别为80%(即国产化占比20%)和70%,都与1-4月持平。

  2025Q1中国大陆已经退居英伟达第四大出口区域。其来自美国的收入占比为47%,较前一个季度提升了1 PCT;其第二大收入区域新加坡的收入占比从上个季度的15%回升到20%,需求还在快速释放;而与此同时,中国台湾超过中国大陆,成为了第三大收入来源区域,占比达到16%;其来自中国大陆的收入已经连续3个季度保持了55亿美元左右的规模水平,没有看到因为AI需求较为明显的释放效应,我们认为这其中仍有较大的需求受到了压制。

  2024年AI芯片国产替代趋势明显。根据IDC数据,2024年下半年,我国AI芯片国产化比率从上半年的20%进一步提升到了34%,提升趋势明显。

  国内数据中心芯片厂商中,寒武纪、海光继2024年的收入高增长以后,2025年业务都呈现加速迹象。其中寒武纪2025Q1财报呈现业绩爆发趋势,收入同比增长4230.22%至11.11亿元,环比也实现了12.36%的增长,很好地印证了当前国产芯片和AI算力两大方向的算力需求。截至2025年上半年,海光合同负债达到30.9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9.03亿元同比增长242.1%,主要来自客户预付的合同货款,将对后续收入高增长带了有力的支撑,同时其DCU已在智算中心、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同时,国内AI芯片企业也步入集中上市阶段。6月30日,沐曦与摩尔线程科创板IPO申请获得受理,将分别募集39亿元与80亿元。两家公司都还处于发展早期,研发投入带来较高的亏损。2024年沐曦营收7.43 亿元,净亏损14.09亿元;摩尔线亿元。此外,燧原科技在2024年8月在发布了上市辅导备案报告,壁仞科技拟2025Q3提交港股上市申请。

  1.4.2. H20供应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是下游厂商在推理测已经有了更多选择

  虽然在7月中旬,GPU禁令松动,但是整体出货情况仍然面临较多不确定性。继为期3个月的禁令期以后,7月15日宣布美国已批准H20芯片销往中国。根据IT之家的报道,2024年H20销量100万片,其现有库存60-70万片,在强劲需求下英伟达又紧急向台积电订购了30万片。7月31日,国家网信办因为H20芯片漏洞后面安全风险问题约谈了英伟达,主要涉及英伟达算力芯片的“追踪定位”“远程关闭”功能,对此英伟达回应芯片中不存在后门、终止开关和监控软件,但路透报道美国在芯片中设置跟踪器,来发现转运至中国的情况。但与此同时,美国方面也因为主管部门瘫痪而没有进行H20许可发放,而后提出征收营收的15%作为许可费。

  当前服务器厂商销售仍然需要依靠存货来维持。2023Q3开始,浪潮存货增长速度持续加快,从2023Q3的25%增长到2024Q4的113%,2025Q1又继续增长了89%。与此同时,紫光股份存货也保持了较快增长,2024Q3和2024Q4或受到收购新华三股份带来财务压力,增速放缓,但是2025Q1又快速增长了55%。

  禁令同样对海外的AI芯片企业带来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2025年4月,英伟达表示因为对H20的出口限制,英伟达二季度将记录约55亿费用。AMD也在2025年5月表示,其Instinct MI308X也因为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将在二季度产生8亿美元库存减记。同时,由于出口限制,AMD Q2业务收入32亿美元,同比增长14%,环比下跌了12%。

  国产算力的持续提升,软件的优化升级,给了国产云计算和大模型厂商更多的选择和腾挪空间。在腾讯2季报电话会议中,其高管表示目前GPU供应充足,未来将进一步提升中的GPU租赁。同时腾讯已经拥有足够的芯片来进行基础模型的训练和持续迭代,同时在推理芯片的供应侧具备多种选择。而且腾讯还在通过软件优化和升级来提升推理效率,从而在同等芯片数量下承载更高的负载。

  8月5日,华为在昇腾计算机产业发展峰会上宣布CANN Mind系列应用套件及工具链全面开源。

  CANN(Compute Architecture for Neural Networks)是华为主导的神经网络异构计算架构。从AI训练的产品架构来看,最底层是AI芯片层,然后进入到AI计算架构层,CANN就是华为适配昇腾芯片打造的计算机构,接着是AI训练框架层,主流的有TensorFlow、PyTorch以及华为的MindSpore等,其借助计算架构调用AI芯片,最后是上层的大模型及AI应用层。

  CANN对标英伟达CUDA。英伟达CUDA与GPU和NVlink构成英伟达的业务护城河,用户想要进行英伟达GPU迁移,需要进行大量代码重写,失去完善的代码库和庞大技术社区的支持。在国内芯片替代的过程中,CANN持续完善。华为在推出昇腾384以后,又通过这次CANN开源的方式,加快补齐短板,加速赶超英伟达。

  美国对华EDA禁令解除,但美国方面在出口管制方面保持强硬态度。5月29日《金融时报》报道,美国政府停止对华芯片设计软件(EDA)销售。7月2日,彭博社报道称,西门子发布声明,称在中国开展业务不再需要获得“政府许可”。7月底,楷登电子因为向国防科大销售芯片设计软件,违反了美国出口管制,而受到了美国1.4亿美元罚金。

  根据IDC数据,2024年我国EDA市场规模105.2亿元,楷登电子、新思科技、西门子EDA合计占据70%以上的份额。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1年,我国EDA市场中楷登电子、、西门子EDA占比分别为32%、29%、17%,国产厂商中位居第四,占比6%,概伦电子位居第7,占比2%。

  早在2023年,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就表示华为芯片设计EDA工具团队联合国内EDA企业,共同打造了14nm以上工艺所需EDA工具,基本实现了14nm以上EDA工具国产化,2023年将完成对其全面验证。

  在芯片加快国产化的趋势下,国内EDA企业也受到国产化趋势拉动,维持较高增速。2024年、的国内业务收入分别增长了23.4%和44.27%,芯和半导体也获得了150.38%的收入增长;2025Q1,华大九天收入增长9.77%,概率电子国内业务收入增长24.61%。

  虽然EDA禁令解除,但是考虑到当前的国际局势和政策的持续变化,我们认为进行国产EDA替换仍是大势所趋。

  继2024年10月纯血鸿蒙HarmonyOS NEXT发布以后,我们看到鸿蒙在2024年Q4的份额也有明显提升趋势。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2024Q4鸿蒙以19%的份额继续位居国内手机操作系统第二名,较Q3提升了2 PCT,同时鸿蒙在全球继续占据4%的市场份额。

  继手机端的纯血鸿蒙推出以后,华为在5月正式发布了鸿蒙电脑操作系统。5月8日鸿蒙电脑操作系统首次亮相,5月19日首款鸿蒙电脑搭载鸿蒙5.0操作系统正式发布。在生态系统建设方面,5月8日鸿蒙电脑有300多款应用完成适配,而到了5月19日这一数量提升到了1000多款,6月6日人民日报道鸿蒙电脑生态应用数量已经突破2000款,预计到6月底突破2500款(根据6月20日华为开发者大会HDC2025)。

  由于微软对于华为的Windows授权许可在2025年3月到期,2025年4月开始华为笔记本预装Linux操作系统,但是用户可以自行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随着2款鸿蒙电脑的开售,华为笔记本也如同Macbook一样走上了软硬一体的发展道路,用户开始正式使用鸿蒙电脑系统,部分没有适配的软件可以通过铠大师虚拟机切换到Windows场景。

  由于鸿蒙电脑可以较好地满足轻办公需求,同时新品的轻薄体验较优,门店出现了明显缺货的情况,这意味着华为已经可以较好地实现C端的国产系统替代,加速推动PC端国产化比例的提升。

  AMD的芯片渗透率持续提升,新芯片已经开始量产。十大模型厂商中,已经有7家采用了AMD的AI芯片,标志着AMD在生态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AMD的MI350系列(MI355/MI355X)在2025年6月已开始提前启动量产,其在关键的训练和推理工作负载中达到或超过了B200,在核心工作负载中性能与GB200相当,但成本和复杂度显著降低,已经在进行了大规模部署。2025年下半年,MI350即将在多家客户端进行大规模部署,有望带动产品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同时,MI400系列将在2026年上市,将达到40PFLOPS的FP4性能。

  为了降低在芯片端的支出和能耗需求,同时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大型云厂商都在陆续开启芯片自研,并有望在2025年较好地实现对英伟达GPU部分需求的替代:

  (1)谷歌:从2013年就开始自主研发云端AI加速芯片,并在2015年推出了自研的TPU(张量处理器)。2025年4月9日,谷歌发布了其第七代TPU Ironwood,是谷歌首款专为推理设计的TPU,其峰值算力4614TFLOPs,内存192GB,内存带宽7.2Tbps,互联带宽1.2Tbps,可扩展至9216片芯片集群,性能是第六代TPU Trillium的2倍。同时,作为云厂商中自有AI芯片占比最高的厂商,谷歌2023年自用的TPU芯片量已经突破了200万颗,已经成为了仅次于英伟达的全球第二中心AI芯片厂商。2025年谷歌还宣布计划进入数据中心CPU市场,将实现微处理器和加速器芯片皆自研覆盖的发展格局。

  (3)Meta:在2023年5月推出了第一代的AI芯片MTIA v1,采用了7nm工艺,内存128MB。2024年4月,Meta推出了MTIA v2(Artemis),采用5nm工艺,INT8精度下的稠密算力达到上一代的近3.5倍,稀疏算力达到上一代的近7倍,达到708TFLOPS,内存256MB。META与博通联合开发的MTIA T-V1预计最早在2025Q4推出,被认为能效将较英伟达下一代GPU Rubin提升20%,预计出货量达30-40万片;计划在2026年中推出的MTIA T-V1.5,计算密度接近GB200,出货量计划50-80万片;2027年计划推出MTIA T-V2,目标可进行万亿参数的模型训练。

  (4)微软:2023年11月,微软推出了自研AI芯片Maia 100和CPU芯片Cobalt 100,Maia 100采用5nm工艺,1050亿颗晶体管。微软原计划在2025年推出的推理芯片Maia 200(Braga)芯片,目前已经推迟到了2026年,同时微软还计划在2027年发布Maia 280芯片,将两个Braga芯片连接组成,性能功耗有望比英伟达同年产品高出30%。微软计划在2028年量产的推理芯片Maia 400(Braga-R),将采用更先进的连接技术。bwin必赢官网入口微软计划随着每一代新芯片的推出而逐步提高产量,最终目标是年产数十万颗自研AI芯片。

  受到客户自研芯片业务的带动,2025Q2 ASIC厂商的AI业务实现收入44亿美元,预计2025Q3将进一步增长到51亿美元,其客户包括了谷歌、Meta、字节跳动、OpenAI、软银等重要厂商。而与此同时,第二大ASIC厂商Marvell 在Trainium 2等需求带动下,2025年第一个季度数据中心业务收入14.406亿美元,同比增长76.46%。

  AIDC业务需求快速增长,新进入者众多。根据财报,可以看到其AIDC业务上架非常快,2023年上架当年就实现了12亿收入。2024年IDC业务面临了较大的竞争压力,bwin必赢官网入口同时公司进行了旧数据中心的改造,导致IDC规模有所下滑,而AICD实现了21%的收入增长。由于公司2024年进行了部分AIDC业务计入方式的调整,从总额法变为净额法,因而实际AIDC业务增长应明显超过21%,同时按照金额法计入收入以后,公司AIDC业务毛利率51.75%,明显高于IDC业务同期47.53%的毛利率水平。商汤科技的AIDC业务在2024年增长了50%达到了16.5亿元,总运营算力达到23EFLOPS,较上年12EFLOPS接近翻倍。

  传统IDC竞争加剧。科智咨询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传统 IDC 业务市场规模为 1,583 亿元,同比增长 8.7%,增速缓慢,传统低功率数据中心需求持续白热化。

  2025Q1来看,3家IDC企业中,和奥飞数据都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数据港净利率增速回升明显。

  2025H1,中国联通AIDC业务签约金额同比增长60%,同时其数据中心业务同比增长9.4%,较Q1 8.8%的增速略有加速趋势。而于此同时,中国电信AIDC业务仅增长7.4%。

  在新一代智算建设和需求方面,2025年润泽科技和都有相对于自身较大的算力投放计划,万国数据也在2025Q1获得了单笔高达152MW的大规模订单。由于超大规模客户通常需要在短时间内交付至少50MW的IT容量,预计2025年将有较为明显的大规模智算中心集中交付趋势。

  从海外市场来看,2025Q2,美国6大科技厂商(亚马逊、微软、谷歌、脸书、甲骨文、)的资本开支再创新高,总计达到999.73亿美元,同比增长77%,增速再创新高。其中甲骨文自2024Q4以来资本开支增速都在200%以上,投入规模持续加大;Meta以102%的增速加快投入,自2024Q4以来都保持了积极的投入策略;亚马逊以91%的增速位居第三,总规模仍然牢居第1;谷歌和苹果近2个季度都呈现加速迹象,增速分别为70%和61%;微软连续两个季度增速下滑,增速23%,资本投入规模有即将被Meta超越的趋势。

  海外大型科技厂商的资本开支计划呈现上调趋势。随着海外科技巨头接连公布了2025Q2业绩,我们看到了资本开支都呈现出了上调趋势,也预示着AI需求整体超预期。其中,微软2025Q3预计资本开支300亿,同比将增长50%,环比增长24%;亚马逊2025年原计划投入1000亿美元,按照下半年与Q2同一开支水平来计算,2025年实际投入有望超过1200亿美元;Meta在2025年两次提高了投入目标,从1月的600-650亿美元,到5月的640-720亿美元,到7月的660-720亿美元;谷歌将年度资本开支从750亿美元提高到了850亿美元;甲骨文预计2026财年资本开支超过250亿美元。此外,2025Q2,甲骨文RPO同比大增41%至1380亿美元,亚马逊订单积压同比增长25%至1950亿美元,总体仍然呈现出供给瓶颈,有望带动资本开支的持续增大。

  Meta已宣布了两大重要AI“泰坦”集群建设计划:(1)位于俄亥俄州的Prometheus集群,预计2026年上线,将成为首批计算能力达1千兆瓦的AI超级集群;(2)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Hyperion集群,规模将与曼哈顿相当,并有望在数年内扩展至5千兆瓦的计算能力。

  从国内市场来看,阿里、腾讯的资本开支均呈现环比下滑趋势,下半年或有改善预期。腾讯Q1资本开支191.07亿元,同比增长118.9%,环比下滑30%,整体位于较高水平。阿里Q1资本开支246.12亿元,同比增长120.7%,环比下滑22.5%。Q1资本开支28.69亿元(不含爱奇艺),同比增长42.3%,环比增长24.09%,还没有超过2023Q4 36.41亿元的峰值水平,投入相对保守。H20的禁令解除后,阿里、腾讯、字节或有资本开支和芯片采购的改善。

  国内云业务连续3个季度提速。根据Canalys数据,2025Q1我国云基础设施服务上的支出总计达到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6%,较上个季度增长2PCT,连续3个季度增速回升,但仍然低于全球21%的增速水平。我们预计随着DeepSeek的开源和国内大模型的发展,国内云业务的增速有望持续提升。

  从云基础设施服务的厂商布局来看,阿里仍然牢居第一,占比33%;华为云在生态发展壮大的趋势下,份额达到18%,增速高于行业2PCT,预计随着昇腾384的部署,其云业务还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腾讯云以10%的份额位居第3,由于优先对内供给,GPU供给紧张,对市场份额产生负面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腾讯更加积极的布局AI领域。

  从厂商业绩来看,阿里云和金山云收入增速都从2024Q1开始有了明显的改善趋势。其中2025Q1阿里云收入增速达到了18%,较上个季度提升了5PCT,继续呈现明显加快趋势,其中AI相关收入连续7个季度实现同比三位数增长。2025Q1同比增长11%,仍处于增长趋势中,其中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228%,至5.25亿元。

  Q2全球云巨头都呈现了业务加速趋势。企业的根据2025Q2相关公司财报,亚马逊的AWS实现收入309亿元,同比增长17.5%,较上个季度提升了0.5 PCT。在芯片、数据中心、电力方面的资本投入,导致AWS的折旧费用大幅上升,导致Q2营业利润率从Q1的39.5%下降到了Q2 32.9%,同时AI需求超过了亚马逊的供给能力,特别是在电力方面面临较大的供给瓶颈。而于此同时,微软Azure和谷歌云分别增长了39%和31.5%,分别较上个季度增长了6和3.5 PCT,增速绝对值和增速提升幅度都明显快于AWS。

  此外,正在加速进行云投入的甲骨文,即将成为全球第四大云基础设施服务厂商。2025财年4季度,甲骨文云基础设施营收30亿美元,同比增长52%,预计2026财年营收增长超过70%,已经与OpenAI、xAI、Meta、英伟达和AMD签署了云协议,同时还在6月30日披露签署了2028财年开始贡献超过300亿美元年收入的大客户。

  1.5.5. 液冷:微软所有区域都可以支持液冷,超节点全面拥抱液冷,行业加速趋势明显

  液冷作为数据中心新兴的散热解决方案,虽然在AI带来的高算力需求下蓬勃发展,但是在数据中心渗透率仍不足10%,且以冷板液冷为主。相对于浸没式以及喷淋式液冷技术,冷板式液冷对原有风冷机房以及风冷服务器的改动较小,因而成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液冷技术。

  在冷板液冷方面,由于行业内尚没有统一的国家级标准,目前仍以定制化解决方案为主。定制化方案带来验证成本高,原料差异化程度高,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导致了冷板液冷市场毛利率呈下行趋势(叠加上下游企业数据中心散热市场)。当前,液冷算力基础设施领域首批国家标准《数据中心冷板式液冷系统技术规范》、《数据中心冷板式液冷机柜通用规范》即将发布,国内首个液冷部件国标《信息技术服务器及存储设备用液冷部件技术规范》也在起草中,有助于推动行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在浸没式液冷方面,目前主要用于超算中心,具有高定制化特征。曙光数创作为国内唯一实现浸没相变液冷技术大规模商业化部署的企业,在2024年推出了第三代C8000浸没液冷解决方案,单机柜功率密度突破至750kW以上,为未来算力芯片性能的持续提升和数据中心更高的节能需求提供了技术储备。

  随着产业链发展逐渐成熟,在一定规模情况下,冷板液冷初始投资已经低于风冷。只考虑初始投资情况下,在单机柜功率不超过10kW时,采用风冷相对经济,一般认为单机柜20kW是风冷可解的散热极限;单机柜在10-100kW的数据中心,采用冷板液冷较为合适;单机柜功率超过100kW的数据中心采用相变浸没液冷更经济。

  英伟达GB200 NVL72和384都应用了液冷技术,这意味着国内外最先进的超节点都步入了液冷技术的范畴,随着计算密度的进一步密度提升,浸没液冷方案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微软也在7月Q2电话会议中表示,其所有区域现在都可以支持液冷技术,液冷加速趋势明显。

  7月1日,宇树科技智能机器人河南首个体验店正式开业。(消息来源:河南日报)

  7月3日18时,下班晚高峰。在鹤壁市淇滨区兴鹤大街,搭载着雷达传感器的智慧合杆正将实时车流数据传向云端,红绿灯配时将会根据通行需求实时调整,实现了从“车看灯”到“灯看车”的转变。5.5万个智能终端就像城市的‘数字神经元’,实时数据融合33类AI算法,可实现全方位感知城市状态,形成物联、视联、数联、智联‘四联’的城市数据体系,推动城市治理向智能化的‘智能预判、主动响应’转变。(消息来源:河南日报)

  7月9日,省长王凯深入郑州市和航空港区部分企业,实地调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消息来源:大象新闻)

  7月17日下午,“探元计划2024”龙门石窟场景共创营开放日活动在洛阳龙门石窟举办,现场发布了聚焦龙门石窟浅浮雕高精度建模与数字化纹饰提取成果。(消息来源:河南日报)

  7月17日消息,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近日联合印发《河南省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聚焦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谋划部署21项重点任务,系统构建了我省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基础框架体系。(消息来源:河南日报)

  上半年,郑州市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据主导地位。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手机和汽车出口仍居顶流。此外,电动汽车、音视频设备及其零件等出口增长幅度较大。(消息来源:河南日报)

  8月9日消息,省政府近日印发《河南省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措施》),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河南省将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壮大耐心资本,探索投补联动、投贷联动等支持机制,满足人工智能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消息来源:河南日报)

  8月10日,盾构/TBM大数据挖掘共同体在郑州成立,吸引了来自国内160余家单位的400余名代表到场见证。活动现场还同步发布了国内首个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垂直大模型——“先锋·隧道大模型”。(消息来源:河南日报)

  电子信息产业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在超聚变、昆仑技术等服务器企业带动下,上半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11.1%、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可穿戴智能设备、通讯器材、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5.3%、92.3%、87.0%,分别比一季度加快0.2、16.1、44.8个百分点。

  上半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8%,信息传输业投资下降18.2%。

  7月,5家河南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涨跌互现。7月河南5家计算机公司中2家上涨,其中天迈科技上涨12.43%,上月领涨的众诚科技上涨1.21%,捷安高科、新开普、恒拓开源分别下跌2.15%、2.67%、2.86%。

  7月计算机行业结束连续两个月上涨,在行业指数中表现居前。7月中信计算机指数上涨了5.64%,跑赢上证指数1.90 PCT,跑输创业板指数2.49 PCT,跑赢沪深300指数2.10 PCT,在30个中信一级行业中排名第9。

  行业的估值超过历史均值水平。根据Wind数据,2025年8月14日中信计算机行业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估值为55.65倍,创业板估值40.15倍。行业近1年、3年、5年、10年的平均估值分别为47.00倍、43.90倍、47.18倍、51.62倍,当前估值已经超过历史均值水平之间,近3年最高点58.79倍和最低点29.69倍。

  2025年1-6月软件产业增速持续上升。2025年1-6月软件业务收入7.06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较1-5月回升了0.7 PCT。行业利润总额8581亿元,同比增长12.0%,较1-5月下降了0.8 PCT,高于收入增速0.1 PCT。

  (1)AI:8月发布的GPT-5性能虽然有较大提升,价格也下降,但是并不是期待中有“代差”的产品,总体领先竞争对手,但是评分差距有限。7月阿里开源了升级版模型Qwen3-235B-A22B-Thinking-2507,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开源模型,整体实力居全球大模型第一梯队。2025年7月大模型相关中标项目数量为574个,中标项目披露的金额约为13.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2%和540%。Q2财报来看,AI在广告、云业务等方向上给科技大商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随着模型能力提升面临发展瓶颈,我们预计后续大厂更多注意力聚焦在AI应用落地和算力成本控制方面。

  (2)国产化:2025年1-6月基础软件增长13.8%,增速连续4个月呈现回升趋势,高于软件行业整体增速1.9 PCT,下半年或将继续受益于“十四五”收官之年的需求释放,增速有进一步加快的可能性。H20解禁后,仍面临了较多政策不确定性,于此同时,国产AI芯片厂商2025上半年整体呈现出加速发展趋势,CANN的开源有助于加快国产AI芯片的生态建设。

  (3)算力:2025Q2,美国6大科技厂商(亚马逊、微软、谷歌、脸书、甲骨文、苹果)的资本开支再创新高,总计达到999.73亿美元,同比增长77%,增速再创新高,同时海外大型科技厂商的资本开支计划呈现上调趋势。在AI业务的带动下,Q2全球云巨头都呈现了业务加速趋势,甲骨文云基础设施业务预计2026财年营收增长超过70%,即将借力AI成为全球第四大云基础设施服务厂商。

  给予行业强于大市的投资评级。在AI实现业绩助力的大背景下,海外AI投入加大趋势明显。随着头部大模型性能提升面临瓶颈,后续大厂有望投入更多关注度在AI应用和算力成本控制方面,液冷落地有望加快。在国际局势的不确定下成为了更优的选项。仍然继续看好近期行业市场表现,建议积极关注EDA企业华大九天(301269),有大规模智算中心交付计划的润泽科技(300442),国产算力下布局的大模型厂商(00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