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旧技术迭代的经济周期中,互联网公司的财报已不仅仅是季度营收和利润的起伏,更是一扇洞察长期战略与未来价值的窗口。在产业更迭和技术浪潮的背景下,谁能在关键节点上完成战略押注,谁就更有可能穿越周期、赢得未来。
百度最新公布的季度财报,正为市场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财报显示,百度第二季度总营收327亿元,核心营收263亿元,归属百度核心净利润74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最为瞩目的是,涵盖智能云在内的AI新业务收入增长强劲,首次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34%,成为整体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AI业务的迅猛扩张为百度带来了新的的增长曲线,也让市场重新评估其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中的位置。
这一变化并非偶然。AI相关业务的加速成长,凸显了百度在技术与产业双重转型中的突破口。换句话说,百度的财报正在传递一个信号:AI不仅是新的增长点,更逐渐成为公司战略版图的核心支柱。
在全球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自动驾驶早已从概念走向现实,而百度的“萝卜快跑”(Apollo Go)正成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样本。
8月15日,香港特首会见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双方就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在香港的应用与产业落地展开了深入交流。几乎同一时间,香港运输署宣布批准萝卜快跑在香港岛南区指定路段开展无人驾驶道路测试。
这意味着,继4月机场岛小规模载人测试、6月东涌道路测试之后,萝卜快跑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已三度扩区,测试范围从机场周边逐渐深入至地势复杂、道路蜿蜒的南区。这不仅是一种地理上的扩展,更是一种能力上的证明——萝卜快跑在适配复杂城市环境方面展现出的技术成熟度,正在获得广泛认可。
过去半年,这一自动驾驶出行平台的出海节奏明显加快,从中东到欧洲,萝卜快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入全球市场,甚至一度被业内人士称作“跑得最快的无人车”。
早在今年3月,百度便宣布将在迪拜和阿布扎比部署1000台无人车,成为首家与当地政府部门签署大规模合作的自动驾驶公司。
7月和8月,全球出行巨头Uber和Lyft又先后伸出橄榄枝,分别在中东、亚洲以及欧洲市场与百度展开合作:年内数千辆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将接入Uber平台,服务覆盖亚洲和中东,并逐步扩展至更多地区;而与Lyft的合作则计划自2026年起在德国和英国率先启动,随后向欧洲其他市场复制。
对百度而言,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突破。通过接入全球头部出行平台的网络,萝卜快跑不仅可以快速拓展用户触点,还能借助对方成熟的运营体系降低自身的渠道成本,从而实现“轻资产”式的国际扩张。
在2025年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透露,萝卜快跑Q2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220万,同比增长148%。截至8月,萝卜快跑累计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1400万,必赢官网首页位居全球第一。
对于一个仍处在产业成长期的新兴业态而言,这组数据无疑具有标杆意义。更关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同时实现规模化落地和商业化推进的公司屈指可数。
业内普遍认为,百度之所以能在这一轮全球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原因在于其早期的战略投入与长期积累。
百度是国内最早探索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之一,过去十余年累计投入超过1500亿元,技术布局从L2到L4全面覆盖。2024年,百度还推出了全球首个支持L4级无人驾驶的大模型Apollo ADFM,将大模型算法直接嵌入自动驾驶系统,重构决策与规划流程。这一模型的核心优势在于能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适配复杂路况,为无人驾驶提供动态、精准的决策支持。
这也解释了为何萝卜快跑能够在香港的复杂道路环境中游刃有余。未来基金管理合伙人Gary Black就曾指出,中国的道路环境是全球最具挑战性的之一,交通参与者复杂、道路情况多变,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萝卜快跑,自然具备更强的海外适配力。换言之,中国城市的复杂性正在成为百度的一种隐性技术红利。
成本优势同样是萝卜快跑的核心竞争力。与上一代车型相比,第六代无人车的整车成本下降了60%,单车采购价降至20万元左右,这一数字不仅显著低于特斯拉Cybercab,更只有Waymo无人车成本的七分之一。
对任何需要规模化扩张的产业而言,成本都是决定能否跑通商业闭环的核心变量,而百度在这一点上无疑占据了先机。
从阿联酋携手当地石油巨头建设光储充换一体站,到与出行平台的跨界联动,百度正在通过开放合作构建起覆盖整车制造、能源补给、出行服务的完整链条。这一生态模式不仅降低了进入新市场的阻力,也使萝卜快跑在全球扩张过程中能迅速融入当地产业结构,避免“水土不服”。
如果说技术投入是萝卜快跑的底气,出海是其规模化的加速器,那么生态合作便是其能持续拓展边界的关键。三者叠加,使得萝卜快跑不仅在中国成为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先行者,也在国际市场逐渐占据战略高地。
事实上,全球Robotaxi产业正处于关键的窗口期。过去几年,Waymo在美国市场的推进速度相对谨慎,更多局限于有限的区域运营;特斯拉则选择依赖“纯视觉”路线,但其Robotaxi车型尚未真正落地规模运营。
在此背景下,萝卜快跑凭借快速的市场复制与强大的技术适配力,率先驶入规模化阶段。这意味着,萝卜快跑极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占据市场份额。
花旗与高盛近期的研报中也对这一趋势予以强调。花旗认为,百度与Uber、Lyft的合作充分验证了其在自动驾驶价值链中的核心能力,这不仅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也增强了投资者对其商业化潜力的信心,市场可能会重新评估百度的业务价值。
萝卜快跑只是百度长期投入AI的一个切面。自2013年起,百度就开始投入自动驾驶与深度学习,先后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800亿元,构建起AI全栈能力——从底层的自研AI芯片“昆仑芯”与百舸异构算力平台,到深度学习框架“飞桨”(PaddlePaddle)、再到文心系列大模型和顶层应用,百度描绘了一条完整的AI技术链。
AI投入、技术创新是深刻在百度骨子里的基因。李彦宏曾在年初百度25周年全员信上写道,“25年来,我们始终走在技术的最前沿,始终相信技术创新才是百度的核心竞争力”。
2025年4月,百度成功点亮了昆仑芯三万卡集群,可同时承载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全量训练,支持1000个企业同时做百亿参数的大模型精调,其性能的提升便是“昆仑芯+百舸+飞桨+文心”协同优化的成果。
其中,“飞桨”深度学习框架作为中国首个自主开源深度学习平台,已经成为AI产业的重要底座。其支持动态图和静态图统一接口的能力,训推一体的开发模式极大地减少了模型开发与部署的断层,从而实现了研发效率的最大化。
在这一底层优势之上,飞桨不断通过技术迭代与产业赋能,夯实其“AI基础设施”的定位。其入选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彰显了飞桨已成为中国AI底层能力的典型样本。
另一方面,南京与武汉两大赋能中心的相继落地,则体现了飞桨从技术突破走向大规模产业应用的能力,其在能源管理、城市治理、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合作落地案例,正在形成“技术—平台—应用”的闭环。这意味着,飞桨已不仅是算法和框架的集合,更是推动中国AI产业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支点。
随着AI落地进入第二场,企业和用户越来越关注为效果付费。“不要卷模型,要卷应用”,已然成为行业的共识,技术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体现价值,也只有在应用的捶打下才能不断迭代和完善。
近年来,百度智能云已在金融、能源、政务、制造等重点行业中持续领跑,成为其成功赢得B端市场红利的有力证明。
李彦宏在财报会上披露,Q2智能云业务营收为65亿元,同比增长27%。IDC《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2024》也显示,百度智能云连续六年位居第一。在具体的应用领域,IDC报告显示,百度智能云以12.2%的市场份额稳居中国⾦融⾏业⽣成式AI平台及应⽤解决⽅案⼚商⾸位,营收规模及综合能⼒均领先。
市场覆盖方面,目前已有超过65%的央企选择百度智能云作为AI赋能合作伙伴,客户覆盖国家电网、中国钢研、招商银行、长安汽车等行业巨头,凸显出其在大型政企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以百度智能云发布的营销供电方案智能体为例,它可以帮助电力企业把这项重要工作变得更高效、更智能。该智能体已在国家电网成功落地,将传统7天的复杂办电流程压缩至10分钟对话,效率大幅提升,电力资源调配从“人跑”变为“数据跑”。
不仅如此,百度智能云同样精准切入中小创业企业的痛点。在8月12日的百度AI Day(AI 开放日)上,多家AI创业公司提到百度提供的“全家桶式”AI赋能方案——从底层算力、模型到应用开发平台、工具链等,能一站式地满足在不同阶段、各个业务场景里使用、用好大模型和开发AI应用的需求,从而快速推进商业落地。
这种从技术基础设施到服务平台,再到行业应用的系统性构建,让百度能够在B端真正跑通AI商业化路径。从招投标市场反馈来看,2025年上半年我国大模型相关项目。百度智能云以48个中标项目、5.1亿元金额稳居双第一,在金融、能源、政务、制造等关键行业持续领跑。
这些数据背后揭示的是整个B端AI落地格局的变化:大模型技术走出实验室,加速渗透行业核心场景,落地能力成决定成败关键。百度依托自身的全栈技术和生态能力,把握了这一市场拐点,并迅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落地和营收增长。
百度的AI长期投资,终于迎来了收获期,但为什么是百度的全栈AI能吃上红利?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百度强调的“全栈自研”,并非单纯追求技术全面,而是基于B端客户的实际需求。“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客户很少仅仅需要一个模型或一个API接口,他们更期待的是端到端的系统化解决方案,既能解决具体场景问题,又能保证数据安全、成本可控。”
百度的全栈能力覆盖了从芯片、框架、模型到应用的全链条,使其在政企、金融、制造等行业场景中能够打包式地提供整体服务,而不是零散的单点工具。这意味着客户在落地时不必拼凑不同供应商的模块,降低了集成风险和长期成本。
这种全栈的价值还体现在技术与商业的正循环上。百度通过自研底层技术不断迭代优化,提升模型能力和算力效率,从而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与此同时,落地项目的积累又能反哺技术优化,形成“越用越好、越好越用”的循环。
换句话说,全栈并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布局,而是一个可持续的增长引擎:技术升级驱动商业拓展,商业应用又验证并催化技术进步。这种循环,正是百度能够在AI竞争中保持韧性和长期势能的关键。
如果说“萝卜快跑”和智能云的成绩,奠定了百度在B端的立足点,那么面向C端,百度则展现出更为激进和多元的探索姿态。B端的价值是技术规模化的重要支点,但是只有当技术真正走入普通用户的日常生活,它才具备形成更宽广的长远价值的可能。
百度搜索的最新改版,堪称过去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变革,在搜索框、结果页、生态全面革新。搜索框不仅支持更长的自然语言输入,还引入了全新的交互逻辑:从“关键词”到“意图表达”。这种变化看似细微,却揭示了搜索范式的转折点。过去用户习惯输入几个核心词条,如今则可以完整描述问题甚至需求场景,而背后的AI模型则负责理解、解析并生成结果。
这一动作并非孤立存在。几乎在同一时间,百度搜索也在电脑端测试开放“智能体应用入口”。用户进入搜索首页后,可以直接在搜索框下方调用感兴趣的智能体,无论是文心智能体平台的应用,还是外部接入的AI服务,都能即时呈现。
这一改版不仅是产品层面的功能升级,更是一场针对搜索赛道乃至整个AI服务市场的“战略进攻”。通过AI能力的深度渗透与多端协同,百度搜索正在主动突破传统信息检索的边界,将自身从“答案分发”扩展为“服务入口”,重塑用户与搜索之间的交互逻辑。
事实证明,这一改版初见成效。(搜索的日均使用时长、留存率、UV等数据在改版后均有增加)值得关注的两组数据还有,今年6月,百度APP月活用户达7.35亿,同比增长5%。7月,移动搜索结果页中AI生成内容的占比从4月的35%迅速提升至64%。
新版搜索的结果输出更加多样化,不仅可以生成图文,还能融合视频、语音等富媒体形式,“百看”覆盖率不断提升;而“AI助手”功能的加入,更让搜索具备了实时通话、视频生成等能力。例如,用户一句话就能生成一段三分钟的创意视频,完成从需求到交付的闭环。
这种转型放在全球趋势中来看,尤为值得关注。Gartner预测,未来五年AI搜索市场的年均增速将超过20%,到2029年整体规模将达到3472亿元。
对百度而言,这意味着AI化不仅提升了用户黏性,也为未来商业模式的拓展提供了更大空间。搜索正在成为百度C端生态的第一块基石。
今年7月,百度新一代数字人技术在一场罗永浩数字人直播中创造了5500万元GMV。这不仅是数字人带货能力的证明,更标志着一个关键转折:头部主播的核心能力已可被规模化复刻,稀缺资源正转变为标准产品。
其背后是百度多模态大模型的支撑。新一代数字人接入了文心大模型4.5,能自动生成优质剧本,并通过音画协同实现逼真表现。其AI“大脑”能实时处理数据、调度智能体互动、结合热点创作。最具颠覆性的是其极致的效率:仅需10分钟真人数据,即可生成高度还原的数字分身。
这一能力正迅速破圈。知识博主“艾弥儿”的数字人将用户停留时长提升了101%,印证了技术在教育、健康等多元场景的潜力。对百度而言,数字人不仅是新增长点,更成为其获取用户数据、反哺模型迭代,并连接海量C端用户的重要通道之一。
与此同时,百度在智能体应用上同样深入。8月发布的GenFlow 2.0,其核心是“多智能体协作”。它并非单一工具,而是打通了百度生态。比如,经用户授权后,可以检索、调用百度网盘中存储的指定资料;还可以调用百度地图工具、以及超6.8亿篇文献库及文库超14亿专业优质内容。通过智能体协同实现一站式任务交付。这种体验如同App Store,一个入口解决跨平台需求。其开放第三方生态的战略,正加速一个完整创作闭环的形成。
而“秒哒”平台则将AI应用于开发本身。作为对话式应用开发平台,它让“用语言开发应用”成为现实,用户只需描述需求,多个智能体便在后台协作完成从编码到部署的全过程。这彻底降低了应用开发的门槛,将创新权力赋予了更广泛的群体。
自2025年3月正式开放以来,已有超过20万个应用通过秒哒平台生成,从智能表单到个人网站,无所不包。
从搜索到数字人,从GenFlow到秒哒,每一个探索方向既是独立的业务单元,又通过底层大模型和数据生态形成了紧密的联动。正是这种联动,使百度能够在B端和C端同时释放AI的价值,最终实现BC两端通吃的战略闭环。
整体而言,百度的AI战略竞争力,根植于其全栈布局所构建的系统性壁垒。无论是自动驾驶与智能云的长期深耕,还是AI搜索、数字人及智能体应用的激进创新,本质上都是在关键领域进行前瞻性占位,以形成难以复制的生态优势。
这套打法的独特价值在于:一方面,通过“萝卜快跑”、智能云等具备商业化价值的主航道业务,构建了当下可落地的商业闭环,为技术投入提供持续造血能力;另一方面,又以前沿的AI原生应用不断探索用户场景与技术边界,积累“技术-数据-场景”的正向循环。
在这种“当下稳、未来进”的节奏结合中,百度得以在激烈的AI竞争中保持战略主动,不仅穿越周期,也位其长期胜局持续加码。
百度最新公布的季度财报,正为市场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