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算力规模达93Eflops数据中心可存50亿部高清电影

  

贵州算力规模达93Eflops数据中心可存50亿部高清电影(图1)

  贵州目前在建和投运重点数据中心49个,其中29个大型以上数据中心。最新数据显示,贵州算力规模再攀新高:截至7月31日,全省算力规模累计92.60Eflops(Eflops代表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其中智算89.76Eflops。

  出省带宽超过6万Gbps,落地建设了全球首条400G算力通道,可直接连通全国42个主要城市;已经为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万用户提供了云渲染算力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贵州数据中心的存储能力已经达到25EB。25EB有多大?如果一部高清电影文件以5GB计算,就是50亿部高清电影的存储量。

  在贵安新区的中国移动(贵阳)数据中心,技术人员在机房内对服务器进行正常巡检工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涛 摄

  领航定向,“数”能澎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贵州考察,在不同场合多次为贵州大数据、数字经济发展把脉定向,作出重要指示。贵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战略指引和与时俱进的精准指导,发挥大数据先发优势,突出“算力、数据、应用、产业”,全力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奋力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占新机。

  全省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多作贡献。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引领支撑行动,坚持算力、数据、应用、产业协同联动,深化数智赋能引领支撑产业升级转型、社会治理转型、生活服务转型,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8月19日召开的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推进大会强调,要围绕“四类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大力发展以智算为重点的算力产业,大力发展以建设高质量数据集为重点的数据产业,大力发展以行业大模型为重点的人工智能产业,大力发展以数智化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围绕政用、民用、商用,深化数智赋能引领支撑社会治理、生活服务、产业升级“三大转型”。

  在贵安新区的中国移动(贵阳)数据中心,技术人员在机房内对服务器进行正常巡检工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涛 摄

  作为贵安新区第一家启动建设及运营投产的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持续刷新着发展速度——不久前新增了3座机楼,该期工程规划建设的4500架机架也自今年二季度起陆续交付投用。

  如今,园区不仅汇聚华为、腾讯、云上贵州等国内知名云业务供应商,更构建起直通北京、上海等20余座城市的高速网络动脉,可为政府、金融、互联网等行业及各类企业提供高速海量存储和计算服务。

  贵安新区聚焦“算力+产业”,积极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的有效做法,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这一实践也成为贵州大力推进“东数西算”,加快从以前的“以存为主”,转向“存算一体、智算优先”的缩影。

  与此同时,贵州算力格局正迈向多层级协同演进。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中国边缘云市场跟踪研究,2024H2》印证了这一点:贵州白山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边缘公有云市场中,营收及市场份额持续增长,位列中国边缘公有云市场独立边缘云服务商第一。

  白山云是国内最早深耕海外的边缘云服务企业之一,已编织出一张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边缘网络,触达中东、中亚、东南亚、非洲等地。“白山云已深度服务vivo、新浪微博、爱奇艺等百余家中国企业出海。”白山云CEO霍涛说。

  公共数据作为数据要素的核心“富矿”,其规模化开发,离不开专业载体的支撑。5月29日,贵州首个数据开发利用加工基地揭牌,标志着贵州在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取得关键突破。

  该基地搭建了数据“安全可控、资源交互、价值创造”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空间,打造了包括数据标注、数据基础治理、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等多产线的数据加工治理能力,为人工智能提供高质量数据供给。

  “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基地达到2000人以上生产规模,引入不低于500家开发利用机构,孵化1000个标准化数据产品,形成数据要素产业生态。”贵州大数据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邓龙江在揭牌仪式上表示。

  数据标注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建设高质量数据集的必要环节和工具。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据标注产业发展,正依托企业经营成本低、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推动数据标注企业加快集聚。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作为当地数字经济核心载体的百鸟河数字小镇,其核心区占地仅5平方公里,自2015年投用以来,累计产值达170亿元,其中大数据产业产值71亿元,成为支撑字节跳动、百度、腾讯等科技企业业务的重要基地。

  目前,该小镇汇聚了梦动科技、中关村意谷、迦太利华等多家专业数据标注企业。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梦动科技,是国内最早一批服务无人驾驶汽车的数据标注企业,现已跻身全国数据标注十强企业。

  7月2日,贵州省大数据局正式为贵阳大数据科创城数据产业园、贵阳大数据安全产业示范区、铜仁市(万山区)大数据产业园等3个首批“贵州数智产业园”授牌,并将支持园区运营主体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完善园区人才服务、开发环境、开发工具等公共配套,推动数据标注向专业化、精细化、集群化发展。目前,贵阳大数据科创城数据产业园已集聚数据标注从业人员超1000人。

  经过精细加工的数据,最终要在流通中释放活力。成立仅半年的贵州灵动大数据有限公司,就跑出了数据交易的“加速度”:一季度数据交易额达到103.9万元;截至6月15日,这一数字已突破1000万元。

  这份“从起步到跨越”的成长奇迹,少不了平台的赋能——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通过提供安全、合规、高效的交易环境,将数据交易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60%以上,为企业快速拓展市场提供了关键支撑。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自身的发展同样亮眼。不到一年时间,已聚集46家生态伙伴,发布939个高质量数据集,不仅成为数据交易的“优质粮仓”,更通过汇聚供需双方、规范交易规则,推动数据要素流通从“单点尝试”走向“生态协同”。

  这一系列突破并非偶然。近期省委召开专题会对数据产业发展进行部署:“聚焦做强做优数字经济,以建设高质量数据集为重点发展数据产业”“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要加快发展数据标注等数据产业,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性支撑”“要优化产业支持政策,打造‘公开透明、bwin必赢官方网站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政策的“指挥棒”,精准指向产业跃迁的关键穴位。

  数字经济浪潮下,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正以“大数据+实体经济”为突破口,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2024年,贵州“上云用云”企业累计超过3万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60.1。

  位于贵阳市修文县的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出色的智能制造水平,成功点亮贵州制造的“全球灯塔”,成为全国轮胎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也标志着贵州实现“灯塔工厂”零的突破。

  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40多项第四次工业革命解决方案,提高生产制造的敏捷性和生产率,最终将产品缺陷减少57%,将劳动生产率提高68%,并将库存水平降低34%,得到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评选认可。

  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贵州从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绿色发展、安全保障等方面,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走进遵义市汇川区高坪机电工业园的凯星液力智能化生产车间,智能化的生产线完全剪掉了有线G+MEC技术搭建数智工厂E制造平台通过无线化连接、边缘化智能、平台化运营,重构制造业的“人—机—料—法—环”全要素关系。

  目前,该公司通过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发,降低运营成本,进而实现效率提升。建设5G+MA系列液力变速器装配线,实现MA系列产品自动液力变速器柔性智能总装、部装,较手动装配效率提升50%。基于5G技术部署5G专网和MEC平台,实现装配线接入公司内网,降低平台建设接口成本40%,降低备运维管理成本25%,数据传输效率提升25%,总装线%。

  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贵州用实践表明,数据要素与实体经济产生“化学反应”,催生出“1+1>2”的倍增效应。

  贵州工业云作为全国第一个为政用、商用提供服务的云平台,率先成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首批国家级工业云平台试点示范。

  该平台聚焦工业企业生产制造业务需求,紧扣贵州“千企改造”“万企融合”“企业上云”等专项行动,为工业企业提供端、网、云智能连接应用的云资源、云软件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工业品供需交易、产能供需交易、工业大数据分析应用等多项云服务。目前,平台活跃企业达1.5万多家,累计带动近4000家企业上云用云。

  7月6日,“AI+绿色发展”论坛作为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系列活动之一在贵阳举办,现场会聚了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200余人,共同探讨数字化赋能绿色发展路径。现场签约了10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将进一步释放人工智能对绿色发展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

  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贵州各领域、各行业热议话题,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从能源领域到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不断被拓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赋能千行百业蓬勃发展。安顺“安心干”、铜仁学生营养餐校农云、荔波小七孔智慧旅游、凯里数智办税、水城智慧水务、金沙智能煤矿等应用场景百花齐放。

  黔贵大地上,一场静默的数字革命正在重塑民生图景,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让冰冷的数字代码转化为温暖的民生福祉。

  打开朗玛“39AI全科医生”小程序,开放的“病历和报告深度分析”“疾病诊断”“医学咨询”“精准辅助诊断”等模块,能够解决百姓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医学问答、健康科普等相关问题。

  作为首个通过国家备案的医学大模型,“39AI全科医生”已经开启助力基层医疗发展的征程。截至2024年底,“39AI全科医生”已经在贵阳市的所有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使用,活跃的医生有1400余位,累计提供咨询及问诊服务40余万次,诊断结果采用率达92%,使用医生总体满意度超过80%。

  在文化旅游领域,“黄小西”智能体正成为游客探索多彩贵州的“旅行神器”,自运行以来收获了众多关注,成为数字经济赋能地方文旅品牌建设的创新范式。

  “黄小西”智能体是基于贵州旅游大模型打造的“AI”智能体,具备数据底座与人工智能技术底座双重支撑。今年4月上线运营以来,已完成智能行程规划、智能产品订购2个核心应用场景建设,收录超4万项旅游产品和服务数据,正提速开发本地活动、旅行记录、旅居设计、“AI伴游”4个应用场景。

  在贵阳贵安,近年来聚焦赋能政府、群众、基层、企业“四大赋能”,推动治理、生活、产业数字化,推进“爽贵阳”“筑城放心充”“百姓身后事”等一批典型应用,并常态化举办数字应用场景发布会。

  从“数据孤岛”到“民生互联”,这种将大数据沉向民生领域、“向下生长”的发展哲学,让数字技术化作解民忧、暖民心的有效工具,为贵州大数据产业解锁更多应用新场景,为数字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贵州正以坚实的步伐,在中国数字经济版图上镌刻下鲜明的“贵州印记”。从夯筑全国领先的算力基座,到激活数据要素市场潜能;从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到智能应用普惠民生、提升治理效能——幅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算力为核心引擎、以融合创新为鲜明特征的数字经济发展画卷,正在黔贵大地全面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