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算”出一片新天地

  

大同:“算”出一片新天地(图1)

  从成功获批全国7个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之一,到以城市算力分指数全国第三的硬实力荣膺“中国改革2024年度市域典型案例”……近年来,大同市依托区位、气候、能源、电力等方面优势,积极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推动算力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数”前进。2025中国算力大会将于8月22日至24日在大同市隆重举行,以“算网筑基 智引未来”为主题,搭建“政产学研用金”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探讨算力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产业长远发展绘制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东数西算”工程等的实施为算力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大同市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大势,将算力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抓手,高位谋划、系统部署。

  “我们要坚持以算为核,提速‘算力之城’建设,推动我市产业形态从‘瓦特’变‘比特’。”大同市委书记张强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为此,大同市委市政府成立以书记、市长为组长的算力工作组,统筹调动全市力量参与算力之城建设,多次组织算力产业发展专题调研,先后制定《大同市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同市关于加快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就业的若干措施》《大同市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大同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全链条推动算力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阳高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各栋数据中心机房楼内,一组组机柜上灯光闪烁,用强大算力进行着复杂的科学计算、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服务,将“看不见”的算力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在山西中联联志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阳高服务器智能智造生产基地车间内,几名身穿天蓝色防静电工作服的技术人员正在忙碌着组装并加载测试服务器,他们专注地操作着各种设备,确保每台服务器都能达到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标准……作为进驻大同数据产业多年的企业,中联数据集团立足大同市区位优越、能源富集等优势,一方面专注于提升数字建造“软实力”,另一方面致力于锻造服务器智能生产“硬本领”。

  占地675亩,总户数达3894户,共计1.04万人,柳港园社区算得上大同市各社区中的“人口大户”。曾经,基层网格员经常要一轮一轮地进行入户走访,记录居民信息、填写各类表格……面对频繁的人员流动、庞大的数据审核和录入任务,网格员们常常感到任务繁重、力不从心。为借助信息化平台,用大数据为社区治理装上“智慧大脑”,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效率提升,大同市数据局针对性地建设了综合网格系统,并与网格员线上共享,便于其查询、比对网格内住户信息,辅助其开展审核、排查工作。

  近年来,大同围绕算力全产业链,积极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不断厚植产业发展潜力,在全省、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

  ——打造算力基础设施与全产业发展新高地。大同的算力产业是全生态的数据产业,是从“服务器生产、数据中心建设”到“云服务终端、数据应用”再到“数据清洗、数据标注、数据呼叫”等覆盖数字经济全领域全链条的产业布局,已经构建起了“硬件制造—算力服务—数据应用—配套服务”的闭环体系。

  从2018年秦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落户以来,大同市已引进秦淮数据、bwin必赢官网入口京东智能算力数据中心、抖音火山云太行算力中心、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秦云超级能源综合体等标杆项目,目前,全市累计完成算力中心投资超282亿元,已建成折合标准机架超32.6万架,投运服务器73.6万台。2024年,用电量突破43亿千瓦时。

  同时,大同市算力产业上游先后引进服务器制造、配电设施等产业主体,在大同市经开区、阳高县引入年产量5万台的高端服务器产线万台;下游以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为引领,引进和培育京东物流、京东科技、上海润迅、软通动力等67家呼叫标注数据企业,全面叫响“云中声谷”品牌,带动超3万人次就近就地就业,形成“算力+标注”双轮驱动模式。这种全生态的布局,推动大同实现了从单一算力基建向多元发展的跃升,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打造绿色算力与技术创新示范新高地。2024年12月,在算力产业生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大同市荣获“绿色算力发展先锋”优秀案例,积极推动数据中心技术创新。秦淮数据创新研发“无水冷却”技术,相比间接蒸发冷却方案在没有增加PUE的同时,使内风机功耗降低45%,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荣获“2024年度数据中心实施样板项目”和“2024年度中国IDC产业绿色算力基础设施奖”。山西秦能科技在全国算力强基揭榜行动中,入围算力电力协同应用项目。

  ——打造数据要素与智慧应用突破新高地。大同市全面深化数据要素改革,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积极赋能城市治理、社会民生等领域。结合大同产业特色,深度挖掘能源、文旅、交通等行业数据资源,目前,全市采集煤矿场景图片147.33万张、数据样本11.01万个,汇聚形成相关数据集248个,赋能煤矿安全和煤矿生产。利用云冈石窟“数据要素”资源,形成图片数据集354万张、音视频数据集1574个、档案数据集12182卷、文献数据集13183本、洞窟三维模型数据集4971.39GB,为考古研究、文物监测、保护修复、展示陈列等多领域提供数据支撑,云冈研究院“数据资源汇聚融合 赋能文物保护利用——以云冈石窟为例”项目在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文旅赛道第一名,“云冈石窟文物数据资源赋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入选国家数据局示范场景。

  目前,大同市依托城市级数字底座,形成数据表1600多张,归集数据59亿条,为综治、文旅、养老、政务、城管、交通等多个领域提供有力赋能,推动DeepSeek本地化部署,上线DeepTong智能体应用,在公共资源交易、市民热线服务、不动产交易、精准招商引资等方面深度融入大模型应用,有效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打造产学研融合与人才培育新高地。大同市将产教融合作为建设算力之城的战略支点,构建“政府—高校—产业”协同生态,创新构建“1学院+N基地”的数据人才培养体系,打通了从职业教育到产业就业的人才输送通道。特别是建成大同数据科技职业学院,创新性地与数据企业签订人才输送协议,每年培养不少于3000名数据人才。同时,推动秦淮、中联、京东物流等龙头企业与本地职业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与院校共建校内实训室,通过“理论培养+校内实习”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用工需求的无缝衔接,为数据产业发展持续输送“新鲜血液”。

  “大同地处北纬40度,气候凉爽,可再生能源富集,且紧邻北京,可高效承接京津冀算力需求,同时通过‘可再生能源+数据中心’联动模式可以助力实现零碳目标。”秦淮数据相关负责人在解释数据中心落地大同时这样说。京东集团项目负责人谈及选址原因时也表示:“稳定的电力供应和突出的能源优势,是我们选择大同的重要原因。”

  算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源。大同市作为能源和电力大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算力产业是优势再造,可以有效推动该市从“输煤炭、输电力”向“输算力、输服务”转变,实现经济形态变“瓦特”为“比特”,对全市转型发展、能源革命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优势。大同气候冷凉,地质稳定,位于北纬40度,是国际公认的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黄金纬度”。全市年均气温5.5℃,夏季平均温度20℃,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每年有近10个月时间能够使用自然冷源制冷,同等技术条件下,可以节约能耗30%;大同盆地多为寒武纪变质岩系,覆盖面积大、岩层深厚,具有良好的地基承载力,加上处于地震少发地带,地质结构稳定,是建设大型数据中心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产业的理想区域。

  ——能源优势。大同是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能源供应基地之一。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1839.65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1038.65万千瓦,占总装机比例56.46%。随着晋北新能源基地、浑源抽水蓄能电站、国电湖东、晋控同热三期和大怀线特高压输电工程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的启动,未来新能源装机规模和火电调峰能力将进一步大幅提升。到2027年,新能源占比达到60%以上,可以充分满足算力中心绿电需求。

  ——电网优势。大同是全国“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重要通道,储能发展较快,电网柔性调节和供应能力较强。全市共有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120座,其中500千伏变电站3座,220千伏变电站17座,输电线公里,形成东北、东南、中部、西部四个双环网供电结构。全市共布局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等多种储能类型。

  ——网络优势。大同位于“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的接合处,距北京330公里,是距离北京最近的能源大市。灵丘距离北京仅250多公里,距离雄安新区180多公里。大同市现有一条大同—北京144芯330公里3ms(毫秒)时延直连线路,拥有阳高—北京、灵丘—北京两条双路由骨干光纤专线,是全省唯一拥有双路由骨干光纤专线的城市;同时,大同本土数字企业秦云基础与广电集团在专线网络方面也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

  ——客户优势。大同是抖音、京东、科大讯飞等一批头部互联网企业核心业务的汇集中心,特别是抖音集团与大同市开展了深度合作,在当地启动建设抖音火山云自建算力中心项目,设立了内容质量与数据服务中心,落地了电商直播基地等一系列项目,随着一大批高端化、智能化的数字企业落地大同,全市算力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当前,我们正在进一步深化‘数基提质’‘数标扩容’‘数通全域’‘数企繁荣’‘数智赋能’五大行动,全力推动‘算力之城’建设,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输煤炭、输电力’向‘输算力、输服务’华丽转变。”大同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未来,大同将按照《大同市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大同市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任务要求,聚焦“煤—电—算—数—产”价值链,抢抓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新机遇,加速形成数据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向着“算力之城”的目标全“数”前进。

  加快实现“电力”与“算力”的双力融合。积极落实“双碳”承诺,加快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提高绿电供给能力,打造绿色算力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双力”融合发展高地,加快在建算力中心建设进度,提高新能源本地消纳能力和算力供应能力;构建多层次算力供给体系,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在算网融合、存算一体、跨区域算力调度等方面进行探索。

  加快实现“算力”与“数据”的技术融合。加快建设数据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城市可信数据空间项目建设,推动数据高效流通利用。着力建设行业高质量数据集,通过数据元件技术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解决数据效能的“不可能三角”。

  加快实现“数据”与“产业”的应用融合。聚焦产业链推动集群发展,围绕数字经济产业上下游,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引入数据资源提供商、数据元件开发商、数据产品开发商等生态企业,建设数据枢纽节点。聚焦应用侧赋能千行百业,打造应用场景,推动能源、装备、文旅、教育、金融、交通、农业等重点行业数据高效应用和流通。

  “数智大同,算启未来”,大同市将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赋予的“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这一重大职责使命,以算力产业为核心引擎,加快推动算力赋能千行百业,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能源之城”向“算力之城”跨越式转型,全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国算力一体化贡献力量。